杉桥伊山寺:梅花三弄成传奇

衡阳县杉桥境内的伊山,又名云锦峰,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。关于云锦峰列为南岳七十二峰,曾经存在争议,有专家学者曾向我求证,我的回答是肯定的。其理由有三:一是云锦峰传说为黄帝正妃嫘祖,在岣嵝峰上被风吹落一方云锦飘至此峰,故名云锦峰;二是此峰脚下诞生了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“梅花三弄”(先为笛曲后为琴曲);三是成为成语“弄笛桓伊”的典故。仅此三点,云锦峰列为南岳七十二峰名至而实归。

上古时期,云锦峰本是无名山峰。嫘祖随黄帝南巡,寓居岣嵝西极(亦云“西池”),教化子民,种桑养蚕,缧丝织锦,着衣梳头,开创了蛮夷之文明。

一日,嫘祖登临岣嵝峰顶,远眺东南,被远方一片云山仙境所痴迷。一阵风来,系在腰间的一方云锦随风飘去,最后落在了前方的一座山峰上。这里,便叫云锦峰。

云锦峰,山不甚高,却重峦叠嶂,遍山茂林,处处修竹,环境清幽,鸟鸣深谷,泉流山涧。相传,山上梅树遍野,云雾飘缈。尤为冬日,雪压梅枝,梅香四溢,如同一方天地云锦,绣上了万点梅花。

1.png

后来,因为一双人,因为一首曲,因为一座寺,这里又叫伊山。那一双人,就是桓伊和梅香;那一首曲,就是《梅花三弄》;那一座寺,就是伊山寺。

魏晋时期,桓伊十岁时随父桓景(任丹阳尹,长社候)宦游蒸湘。桓景见这里山青水秀,清幽寂静,远离喧嚣,是读书习武、修身养性之地,同时得知有一名士隐居于此,便有意将桓伊寄居于此。

当时,山下有一尼姑庵,桓伊就居住在庵中。山中有一名士乃蔡文姬后裔,为躲避战乱,隐居于此。桓景便将儿子桓伊拜师其名下,习文练武,传道授业。名士有一孙女名梅香,小桓伊两岁,便随桓伊朝夕相处,两小无猜。

桓伊读书习音,梅香研墨伴读。桓伊舞剑习武,梅香煮茶递巾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一对青葱少年在云锦峰下长大成人。

那是一大雪纷飞的冬夜,云锦峰上万梅齐放,梅香醉人。云锦峰中的茅屋里传来了一阵阵、一曲曲悠扬婉转的笛音。忽明忽暗的松脂灯光下,已经出落得婷婷玉立、水灵般的梅香痴痴地听着爷爷吹着竹笛。桓伊乘着雪色,循着笛声,走进山中,走进先生的草庐。

先生见桓伊满身飞雪,并不讶意,“我知道你会来”。桓伊问:“先生数年只教学生习文练武弄音,却从未见先生吹笛,今何弄笛?”先生笑着回答:“你和梅香已长大成人,我将祖传之笛连同梅香,一同托付于你。”一对青年自然明白长辈之意。梅香脸颊红润,如同腊梅初绽。桓伊满心喜悦,连忙叩谢先生。

2.png

先生所赠之笛,乃柯亭笛,是文姬之父蔡邕的传家之宝。蔡邕,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、音乐家。汉光和元年,蔡邕奉汉灵帝之命,发表时评,得罪了宦官,一家被流放北国,后获释归家,又得罪了五原太守,便流落浙江会稽高迁。在会稽上山,正在建一座凉亭叫柯亭,皆用毛竹盖成。蔡邕在亭中小憩,忽然一阵风来,亭上竹檐上发出悦耳的声音。他细心观察,用心倾听,发现声音是亭檐上第十六节竹子发出的,便央求匠人将此竹取下,制成笛子,果然音声奇特,成为一支历史名笛,因此,此笛也就叫“柯亭笛”。

后来,因蔡邕为董卓门下名士,董卓被杀后,蔡邕为其叹息,被王允知道,迫害入狱,死于狱中。蔡邕之女蔡文姬才貌双全,精通音韵,柯亭笛便成了文姬的传家宝。

当先生将柯亭笛与孙女梅香托付于桓伊后,桓伊乘着云锦梅雪,便吹出了“梅花一弄”。次日清晨,桓伊仍然难以平静自己的喜悦与兴奋,又相继吹出了“梅花二弄和三弄”。就这样,一首名笛曲便在云锦峰下,回荡了几千年,就像云锦的山,云锦的水,云锦的云,年年岁月,亘古延绵。

4.png

20岁那年,桓伊告别了云锦峰,告别了云锦庵,带着他“青梅竹马”的梅香,带着那支柯亭笛,带着这里的梅花雪景,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。一支柯亭笛,随他在“肥水之战”中横扫千军万马,一战成名,而成为东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、军事家、政治家。一支柯亭笛,也就成了他那一生雪洁梅香般的爱情传奇。

一位佳人,一支名笛,一首名曲,一场战役,让桓伊一下子成了当时的“网红”“大咖”,能一听桓伊弄笛,能一听“梅花三弄”,是当时名流社会文人雅士的一大幸事。

江苏南京青溪桥,有一古迹,名曰“笛步”,又名“邀笛步”,就是因王徽之邀桓伊弄笛而得名。

3.png

春半不还家,诗酒趁年华。那是初春的一天,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去都城建康(今南京)城赴任,泊船青溪,恰好遇到桓伊乘车从岸上经过。王徽之早就听说桓伊的名气,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,于是,叫人过去拦住桓伊的车,说:“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”。

桓伊此时,已是身份显贵,被誉为江左第一,但与王徽之素不相识,却早已耳闻其是当今名士和狂士,便缓缓走下车乘,坐在一张小胡床上,拿出那支柯亭笛,吹奏《梅花三弄》,一弄寒山绿萼,二弄姗姗绿影,三弄三叠落梅。吹毕,便上车开路远去。王徽之坐在船头,早已被悠扬的笛声,深长的曲意,走心的意境所陶醉,待他从笛曲中惊醒,桓伊的车乘早已不见了踪影。

就这样,不知是云锦峰成就了桓伊,还是桓伊成就了伊山。从此,云锦峰便叫“伊山”,云锦庵也改成了寺,叫“伊山寺”。只是伊山无梅,寺宇早芜,梅花三弄,成为了一段历史的传奇。

如今,总想等一场雪落,等一片梅开,等一首笛曲,等一位故人,用白雪梅花填词,用禅心初见谱曲,然后,煮一壶光阴,煮一段历史,品一缕梅韵,品一段传奇,看青苔残瓦,守梅香旧梦,暖素锦年华。